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我校搭建乡村振兴智力帮扶平台助力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国内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黄敏   作者:国内合作发展处(校友办公室)李政 顾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08:45  

为引导广大教职工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课题,近年来,我校以派驻忠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依托与忠县建立起的长期对口帮扶关系,通过需求对接、资源协调、帮扶搭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服务方式,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智力帮扶的校地合作大平台。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智力动能,更为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调研基地。

我校经济学院专家学者在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原驻忠县东溪镇永华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沙教授的对接协调下赴忠县乡村开展“纵深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乡村全面振兴”实地调研与智力帮扶活动

与以往高校科研团队开展调研不同的是,我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主动对接忠县当地政府、村“两委”以及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他们来自高校、常驻基层、熟悉民情、能衔接资源等优势,精准梳理出当地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智力帮扶需求清单,并将需求清单及时报送学校相关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驻村第一书记在得到学校反馈的信息后,就结合专家们的研究问题,积极搭建专家团队与忠县帮扶对象之间的沟通桥梁,促成了科研调研从零散走访向精准对接转变,并形成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前高校科研团队赴乡村开展调研所遇到的联系难、扎根浅、数据散等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德海教授在金融学院(重庆金融学院)正处级专职组织员、原驻忠县乌杨街道兴合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甫刚的对接协助下深入忠县乡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德海教授的研究实践,正是这一机制的典型体现。作为长期从事乡村经济、农业供应链等领域研究的专家,近年来,张德海通过与我校金融学院正处级专职组织员、原驻忠县乌杨街道兴合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甫刚对接,把忠县作为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调研基地,经常深入兴合村等地调研,察实情、出实招,与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收集到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他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其间,由张德海、邱晗光两位教授合著的专著《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专著以其忠县调研成果为研究基础,以派森百公司为典型案例,对忠县柑橘产业振兴予以了专门研究,探索构建了网络型现代农业服务供应链(N-MASSC)协同体系及其产业价值共创路径。

在我校国内合作发展处的组织引导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配合支持下,广大教师依托乡村振兴帮扶大平台、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代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教师围绕乡村振兴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9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在已结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1项科研成果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我校科研成果首次入选该文库,该年度重庆市仅2项科研成果入选),2个项目结项获“优秀”等级,1个项目结项获“良好”等级。学校专家学者团队与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完成的资政报告获得了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

学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既是校地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纽带,也是助力学校专家学者扎根基层开展科学研究和智力帮扶的联络人。国内合作发展处处长郭敏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智能帮扶中的联络对接作用,持续完善“驻村第一书记+专家团队”的乡村振兴智力帮扶对接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时代大课题育人才、做研究,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更好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工作实现高校与乡村的双向赋能。


上一条:零的突破!我校教学案例首登全球顶尖商学院案例库
下一条:喜报!重庆工商大学再获殊荣,蝉联ACCA“卓越教育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