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信息 >> 学校公告 >> 正文

关于申报2025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气象、电力)项目的通知

来源:科研处(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责任编辑:黄敏   作者:谢勇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6:55  

校内各单位:

为引导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增强基础研究源头供给,着力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万州区人民政府、市气象局、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分别出资与市科技局设立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根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和年度工作安排,现启动 2025 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气象、电力)项目(以下简称联合基金)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联合基金旨在发挥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围绕我市万州区、气象、电力等创新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解决制约区域、行业或企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取得一批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助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一)万州区联合基金

围绕万州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智慧农业、精准医疗等重点产业领域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吸引和集聚市内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万达开(云)等跨区域联合开展研究。若依托单位非万州区内单位,需联合万州区内单位共同申报。项目成果须在万州区应用转化。

(二)气象联合基金

重点围绕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机理、智能网格预报技术、高价值数据产品研发、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气候异常成因、卫星遥感应用等方面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吸引和集聚市内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三)电力联合基金

针对我市电力领域装备安全需求,围绕电网覆冰机理、防冰新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吸引和集聚市内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资助强度与实施周期

(一)万州区联合基金

以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形式,采取“联合资助”方式予以资助。计划资助重点项目 7 项、面上项目 18 项。每项具体资助强度详见项目申报指南(附件 1),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 3 年。

(二)气象联合基金

以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计划资助重点项目 11 项、面上项目 15 项,每项具体资助强度详见项目申报指南(附件 1),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 3 年。

(三)电力联合基金

以重点项目的形式计划资助项目 3 项,每项具体资助强度详见项目申报指南(附件 1),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 3 年。

三、申报要求

(一)单位和个人信息注册。项目依托单位、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成员应当事先在“渝快办”中完成注册,且达到社会信用等级和科研信用等级的相关要求。

(二)项目依托单位要求。依托单位应当是重庆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机构。

(三)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限项要求。联合基金项目申报纳入本年度市级科研项目统一限项范围,项目负责人申请主持项目和主持在研项目的总数不超过 1 项,项目参与人参与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不超过 2 项。

(四)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研究内容、考核指标等应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研究应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涉及人体研究、实验动物的项目,应严格遵守科学伦理、实验动物、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并将相关材料作为附件上传;

2.不支持将研究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项目,以同一申请人或者不同申请人的名义向不同机构进行多处申报;

3.项目名称建议不与项目申报指南一致;申报名称、预期研究成果应不低于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项目获批立项签订任务书时,不得降低考核指标。

(五)科研诚信承诺。项目申请人和依托单位须出具“科研诚信承诺书”(附件 3),以项目申报系统下载版本为准,签字盖章后扫描作为附件上传,承诺事项纳入科研信用管理。

(六)合作协议。项目一般由 1 个单位牵头承担,确有必要进行合作研究的,合作研究单位不超过 2 个。参与单位应签订“科研合作协议”(附件 4),以系统下载版本为准,签字签章后扫描作为附件上传。

(七)保密要求。本次项目申报不受理涉密项目,各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申报人也不得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传涉密资料。

(八)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作为项目申请人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1.与在渝单位具有正式聘用关系,属于全职在渝工作人员(需提供在渝缴纳社保证明)或单位柔性引进人员(需提交市外单位正式派出文件等佐证材料,经派出单位加盖公章);

2.资助期内每年在渝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 6 个月(若聘用合同中未明确工作时间,需在渝单位或派出单位出具证明);

3.须为经新型研发机构所在区县科技主管部门盖章认定的“固定研究人员名单”内人员,并将盖章版本的人员名单作为附件在项目申报系统中上传。

(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申请人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1.与在渝单位具有正式聘用关系,属于全职在渝工作人员(需提供在渝缴纳社保证明)或派出人员(需提交市外单位正式派出文件等佐证材料,经派出单位加盖公章);

2.资助期内每年在渝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 6 个月(若聘用合同中未明确工作时间,需派出单位出具证明)。

四、申报方式

2025 年度申报项目通过 “ 智汇攻关 ” 链 接(https://zhgg.csti.cn/web/ggzx-xqzj-pc/#/ykb),个人用户使用“渝快办”账号登录,选择“项目管理”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填报。

(一)申报书填写。项目申请人在项目管理系统先选择计划类别“自然科学基金”,再选择项目类型,点击确定后进行项目申报内容填写(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 7)。

(二)申报书提交。项目申请人在线完成填报,相关附件材料签字签章(有合作单位的需合作单位盖章)后以 PDF格式上传,检查确认后在线提交至依托单位,申报书模板详见附件 2。

(三)单位审核。项目依托单位对项目申报条件及申报书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提交至市科技局。

如果依托单位设置有部门审核环节,按照“项目负责人提交——部门审核——依托单位审核——依托单位提交”的流程操作(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 8)。

(四)提交确认。项目申报书实行网上在线提交,相关附件材料签字签章后以 PDF 格式上传,并按“项目负责人提交——依托单位部门审核——依托单位审核——依托单位提交”的流程操作。请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按照网上申报系统提示如实填报申报书和相关附件,并务必在提交前检查确认相关填报信息完整、准确。

五、申报时限

网上系统申报时间:2025 年8月8 日(星期五)9:00 — 9月8日(星期一)16:00(单位提交截止时间)。

六、有关说明

(一)联合基金项目实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无需编制项目预算,项目负责人须提交《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 承诺书》(附件 5)。

(二)2025 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万州区)项目采取“联合资助”方式,项目依托单位不低6于 1:1 匹配出资,须提供《配套资金承诺函》(附件 6)并上传至系统其它附件栏。

(三)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须在线提交电子版任务书;项目产生的科研成果(论文、专著及专利等)应当标注“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英文:Sponsor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ongqing, China)及立项项目编号。

(四)实行“无纸化”项目申报。项目申请时,只需要在线确认提交电子申请书及相关申报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所有涉及项目签字和盖章的材料均以电子扫描件形式作为附件材料上传系统。

(五)科研诚信管理。项目申报所涉及的签字和盖章必须真实完整,否则视为无效申报,不进入立项评审环节。弄虚作假、多头或重复申报等科研诚信问题均纳入科研诚信管理。

(六)请各二级单位根据通知要求做好本单位项目申报,项目申请人提前做好相关附件材料准备。申请人、项目组成员提前完善个人信息、账号注册等事项,二级单位授权管理员完成相关信息审核。为避免截止日因集中申报造成网络拥堵,请项目申报人于2025年9月5日(星期五)前完成项目填报及提交。

七、咨询电话

(一)市科技局

1.申报咨询

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023-67512626

市科技局基础研究处:023-67515875;传真:023- 67513680

万州区科技局:023-58222010

市气象局:13658330547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17783886636

2.系统技术咨询

“渝快办”账号注册咨询:023-87912832

系统技术支持:023-67035473、023-67605796

3.监督与投诉

市科技局监督评估与科研诚信处:023-67265505

市科技局机关纪委:023-67600056

(二)科研处

联系人:谢老师、赵老师,023-62769787

附件:

1.项目申报指南

2.项目申报书模板

3.科研诚信承诺书

4.科研合作协议

5.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承诺书

6.配套经费承诺函

7.重庆市科研项目网上申报操作流程图解(个人)

8.重庆市科研项目网上申报操作流程图解(单位)

科研处

2025 年 8 月12日


上一条:关于做好2025年暑假期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申报202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科普专项项目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