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信息 >> 学校公告 >> 正文

【健康教育8】科学预防,远离“两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

来源:后勤处   责任编辑:黄敏   作者:杨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09:08  

夏末秋初,气温湿热,正是伊蚊(俗称“花斑蚊”)活跃的高峰期,也成为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关键时段。为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障大家的健康安全,特此分享防控小知识:

“两热”是什么?

一、登革热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1 、传播媒介是蚊子

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其体内增殖,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造成传播。

2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及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

“三红症”:即面、颈、胸部潮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3 、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3-15天(通常5-8天),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

二、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1 、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关节剧烈疼痛(尤其手腕、脚踝等部位,可能持续数周),还可能伴随皮疹、头痛、肌肉痛等。

发热:通常是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可持续1至7天,可能在2天到3天内退烧。这种“急起急落”的发热模式,是病毒在体内“活跃”的重要信号,往往还会伴随寒战、头痛等全身不适,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但进展速度更快

关节痛/关节炎/关节肿胀:多累及小关节,如手指、腕、踝和趾关节等,疼痛剧烈,可伴随发热症状出现,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有时疼痛呈游走性,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患者甚至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

皮疹:常见于面部、四肢、躯干等部位,多为斑丘疹,一般在起病第1天到3天出现,病情好转时会逐渐消退。

2 、高发季节

夏秋季蚊虫活跃期,我国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三、防护指南

1、清除蚊虫滋生地

(1)及时清理室内外各种闲置积水,如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饮料瓶、下水道沟渠、绿化带积水等。

(2)家中种养水生植物应定期换水,并注意清洗容器内壁。

(3)保持环境整洁,清除垃圾,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四、做好个人防护

1、每周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如翻盆倒罐,清除废弃积水容器,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灭蚊药。

2、外出时(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时段),尽量穿长袖衣裤,选择浅色衣物。

3、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4、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重庆工商大学校医院

2025年10月14日


上一条:【安稳宣传52】警示教育片 | 《莫用生命换教训》交通事故
下一条:关于填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计划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