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人工智能学院:凝心聚力、以本为本、科产双融,培育一流创新人才

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责任编辑:黄敏   作者:人工智能学院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8日 14:59  

编者按: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网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自1978年开始招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重庆市首批“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和重庆市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2022年入选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

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700余人,建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专业是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

一、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立德树人新机制,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强化实践育人,扎实推进学科发展与党建工作相融共进,专业实践与党建品牌建设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2024年学院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和教工第四党支部分别荣获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重庆市“样板支部”、全国“样板支部”。

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

二、聚焦教学资源建设,培育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重视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奖励和约束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投入,显著促进平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相关教学工作开展。现已建成2个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技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智能感知与区块链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微纳系统与智能传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检测控制集成系统工程实验室、微纳传感与智能生态物联网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部级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科技局新型研发机构等3个高端人才服务平台及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精彩案例9个,市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一流课程16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规划教材50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部分教学实践平台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现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硕士生导师52人,现有省部级人才18人次,“互联网+”重庆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7人、“挑战杯”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2名,建有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2个、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

部分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深化科教融汇,服务学生理论实践双教学

学院聚焦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面向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紧扣学科交叉、商工融合发展的特点,以深化科教融汇为抓手,优化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了高质量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前沿为导向,强化科研服务教学,强调知识集成和能力培养,建立了“通识教育课—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多方向专业拓展课—实验和实践实训课”的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以“大课带小课、小课带科研”衔接理论课程和科研实践,突破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鸿沟。任课教师提炼核心知识点,建立“核心知识点”与“科研案例库”,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将前沿学术成果以研究专题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中,打造渐进式的双创实践训练体系。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平均每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基金、“翠湖春雨”等50余项,累计惠及本科生750余人,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部分双创实践训练

四、促进产教融合,厚植人才共育关键资源

学院瞄准智能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新路径,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育人特色。依托创新联合体,推动项目驱动,深化产教融合,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教材建设等环节与智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进行有效对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学院先后与华为、科大讯飞、腾讯云计算、浪潮通用软件、中软国际、Oracle等一流企业合作,构建了“多主体共建共享、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智能信息技术卓越工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通过工程项目和应用案例示范牵引、校企联合实习实训、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认证、学科专业竞赛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符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近四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部分学生就业于阿里、腾讯、华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

五、践行“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着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将思想政治、科技创新、体育、劳动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科普实践、创意宣传、论坛讲座五个维度出发,为学生开设多元化、多类型的第二课堂项目库,与第一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打造五维育人模式,强化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创新实施了全程全员导师制。在本科教育中,低年级实现班导师全覆盖,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高年级配备学科竞赛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五位一体”导师,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

学院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强调学以致用。坚持赛教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实现学生全覆盖。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7项、781人次,其中“挑战杯”“互联网+”全国一等奖1项、国家级铜奖4项、重庆赛区金奖7项。2022年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全国“双创”样板支部、2024年小红帽志愿者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涌现出重庆市感动校园人物、重庆市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重庆工商大学优秀科创团队等一大批优秀先进个人和集体,2022年“小红帽”先进事迹入选教育部思政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孟滇、梁赫同学入选《人民日报》全国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获得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院学生参加“挑战杯”重庆市选拔赛决赛

部分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上一条:【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机械工程学院:向新向智,为建设制造强国培育新工科人才
下一条:我校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工作总结暨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