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网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源自1952年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工业学校,70余载已培养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学科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包装工程5个本科专业,建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一流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智能制造与服务”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硕学生2600人。
学院拥有一支包含省部级人才、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01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5人、高级职称教师3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68人。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向新向智,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以党建促事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底色
学院持之以恒抓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实理论学习“第一议题”,抓牢课程思政“第一课堂”,抓好主题活动“第一现场”,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毕业前思政最后一课”“重走长征路”等主题鲜明的思政活动。获批全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双创”样板党支部、校级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得重庆市首届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讲党建比赛一等奖,党建工作先后被“学习强国”、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学校党委书记曾维伦在升旗仪式上讲话并给学生提出希望
“毕业前思政最后一课”活动 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二、以制造强国赋能课程思政,创“新”主渠道教学
学院围绕新工科思政教育方式创新,将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建设制造强国、工匠精神等主题引入课堂,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先后3次修订183门课程教学大纲,促进课程思政与工科特色相融相促,实现“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学院现建设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分中心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个,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三、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创“新”服务格局
学院紧密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重庆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面向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车辆等领域,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创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共性技术展开研究,聚焦机构创新设计、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机电集成与装备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控制等开展研究,形成智能装备“设计-制造-服役”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近年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等2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78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专著10部。
学院研究人员参与研制的面齿轮蜗杆砂轮磨齿机
四、以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新工科专业建设,创“新”商工融合特色
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学院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获批智能车辆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联合中国汽研、华中数控、招商车研、百度智行等企业,建设新工科特色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基地3个,开发新工科教材2本,着力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立足学校“大商科+新工科”的融合定位,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商工融合跨学科能力为目标,学院以工科学生产品定义、市场分析、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能力为抓手,联合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等联合开发商工融合课程7门,打造了基于企业价值流优化的智能制造产线规划及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验室。
商工融合实验室
五、 以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夯实实践育人,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学院逐步构建形成了“2+1”工程素养培育体系,即通过对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工程复杂问题应对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人文精神”的持续训练,整合了项目孵化校友团队、创新培养讲师团队、朋辈帮扶学生团队、赛事指导专家团队4支队伍资源,打造“学、赛、产”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01项、525人次,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226项,445人次。学院实践育人项目获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重庆市高校“一校一社一品”优秀学生社团项目品牌,学生科技团体获得全国高校“活力社团”。
师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师生参加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